首 页 > 正文

艺术设计系联合内蒙古农业大学附属学校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

2024年12月18日 22:22 来源:院文化传媒中心 编辑:网络运营部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们亲身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12月13日,艺术设计系联合内蒙古农业大学附属学校继续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

(一)掐丝珐琅景泰蓝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作为中国著名的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其制作工艺繁复精细,包含绘图、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等多道工序,是传统手工艺中的瑰宝。艺术设计系杨丹丹老师为学生们讲解景泰蓝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制作流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先从最基础的绘图设计开始,再用色彩斑斓的珐琅釉料进行点蓝,最终使作品呈现出绚丽夺目的效果。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严谨与精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二)脸谱华彩映新篇

 艺术设计系老师们通过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视频,为小朋友们开启一场脸谱文化的奇妙之旅。从京剧脸谱的起源到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人物性格与品质,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孩子们听得入神。随后为孩子们发放制作脸谱的材料,老师详细示范脸谱绘制的步骤与技巧。孩子们在白色脸谱模型上精心勾勒、填色,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脸谱在孩子们手中诞生,或威武、或灵动、或诙谐,每一张脸谱都映照着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理解。

(三)纸鸢雅韵谱新篇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化身非遗文化的使者,生动讲述风筝的悠久历史、精湛工艺及深厚文化内涵,同学们眼神里满是好奇与向往。孩子们拿起画笔在风筝上精心勾勒涂抹,每一笔色彩都是童真的释放,每一个图案都是对非遗的敬意。在风筝的起起落落间,传统文化的种子悄然播撒在孩子们心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欢声笑语中生根发芽。

 此次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近距离接触和学习非遗技艺的平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古老的技艺在校园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朱蕾 上传:何鹏